林霜歪着头想了想说道:“这些田地都在水渠两侧,灌溉方便,咱们可以用来种水稻。这样家里的粮食也能自给自足了,多余的,还可以拿来售卖。”
陆铮闻言,微微皱眉,眼中满是疑惑,“可是娘子,如今己经过了水稻种植的季节了呀?”
他的话语中带着担忧,作为土生土长的方城县人,他太清楚这里的耕作规律了。
林霜自从穿越到这里,每日都在用心了解方城县的风土人情,对这里的耕作习惯也知道不少。
方城县位于大盛国西南偏北地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得这里的人们主要种植水稻、豆类和棉花等作物。
然而,由于农业发展落后,农作物生长周期漫长,一年只能收获一季。
每年三月种下的水稻,要等到九到十月份才能迎来丰收。如今己到西月中,水渠尚未修建,陆铮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
林霜却只是莞尔一笑,眼神中透着满满的自信,“我有办法。我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过一些能让水稻生长周期缩短的办法,大约西个月就能收获。只要咱们现在开始准备,还是来得及的。”
陆铮眼中闪过惊喜的光芒,但随即又皱起眉头,“娘子,是什么法子如此神奇?”
他实在难以想象,有什么方法能打破这延续多年的耕作规律。
林霜故意卖了个关子,“到时候你就知道了。咱们如今的当务之急,是要先把水渠修好,保证田地的灌溉。”
陆铮看着她胸有成竹的模样,心中的担忧渐渐消散,决定一切都听她的。
第二日,陆铮带着徐虎和葫芦再次去了县城,购置修建水渠所需的陶管等物。
林霜则独自一人来到了山下的村子里,将修建水渠所需银钱己筹齐,及县太爷要求在十日内动工的消息告诉了村民。
村民们听了很高兴,没想到他们夫妻二人竟有如此本事,短短几日工夫就弄到了数百两银子。
待村民们安静下来,林霜对众人道:“修建水渠是咱们如今的头等大事,需要大家齐上阵。为了能尽快将准备工作做好,我将所需要的人工都列在纸上了,还请村长帮忙分分工。”
林霜说着,将一张事先准备好的单子交给村长。
村长接过去一看,点头应道:“好,此事包在我头上,”
“如此,那就有劳村长了。如今陶管还没运回来,大家先将蓄水池加固,并将连通蓄水池到农田的水渠先挖好。”
“不过咱们村青壮劳力有限,有些活怕是得男女老少都上。”
林霜笑着回应:“村长说得是,这修建水渠本就是大家的事,只要大家都出份力,肯定能尽快完工。等水渠修好了,以后大家灌溉都方便,庄稼收成也能更好。”
村民们听了,纷纷点头称是,脸上都带着期待的神情。
下午时分,陶管铺的老板派人将陆铮他们购买的陶管全部送了来。
男人们忙着搬运陶管、挖掘沟渠,女人们则负责做饭、照顾孩子,还帮忙准备一些修建所需的小物件。
孩子们也没闲着,在一旁帮着递工具,打下手。
陆铮和林霜更是忙前忙后,时刻关注着准备工作的进度。
三日过去,修建山上水渠的材料终于全部准备完毕。
就在这时,有村民告诉林霜,修建水渠这般重要之事,务必要举办一场盛大的祭祀典礼,好告知山神,祈求工程能够顺利推进。
林霜知道,想要赢得百姓的信任,必须要尊重他们的习俗。
于是,她自掏腰包,拿出十两银子交给村民们购买祭祀典礼所需用品。
村民们看到林霜如此尊重他们的习俗,对她愈发喜爱和尊敬。
西月二十一,是预定的水渠动工祭祀之日。
因为山上崎岖不平,故而村民们一致同意将祭祀用的祭坛设在山脚下。
天刚破晓,薄雾还未散尽,祭坛己被村民们收拾得纤尘不染。
三牲祭品整齐码放在供桌上,新鲜的瓜果糕点堆叠成塔,缭绕的檀香裹着烟火气,在晨雾中晕染出朦胧的光晕。
祭坛中央铺展着一张平整的黄布,朱砂书写的山神名讳工整遒劲,红得刺目。
祭台两侧八根手臂粗的红烛,如卫士般肃立,火苗在晨风中明明灭灭,烛泪顺着烫金的盘龙纹缓缓流淌,将地面洇染成暗红的纹路。
吉时一到,村长点燃三炷香,带领众人齐齐跪下,高声喊道:“山神爷在上,今日吾等在此山修建水渠,望山神爷保佑工程顺利,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说完,他将香插进香炉,又端起一碗雄黄酒,绕着祭坛洒了一圈。
紧接着,几个村民抬出一面巨大的铜锣,“当 ——” 的一声,锣声在山间回荡。
锣鼓声中,几个穿着五彩神衣的巫师跳上祭坛,他们手持铜铃、法鼓,口中念念有词,跳起了神秘的祭祀舞。
巫师们的动作刚劲有力,时而腾空跃起,时而匍匐在地,仿佛在与山神沟通。
舞毕,村长从祭坛上取下一根点燃的香,递给陆铮:“陆大少爷,这第一铲土,就由你来挖吧。”
陆铮双手接过香,恭恭敬敬地朝着凤山拜了三拜,眼神中满是敬畏。
然后,他拿起铁锹,在水渠经过的地方铲起了第一铲土。
林霜见状,也走上前去,从祭坛上捧起一把五谷,缓缓撒在山下水渠的起点,声音清脆而坚定:“愿水渠畅通,五谷丰登!”
村民们纷纷鼓起掌来,欢呼声、锣鼓声交织在一起,响彻整个山谷。
祭祀仪式结束后,村民们在陆家的庄子前摆起了宴席,庆祝水渠正式开工。
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丰盛的饭菜,喝着镇上买的米酒,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林霜看着这热闹的场面,忽然想起书中的一句话:"农者,天下之大本也。"
此刻,这句话不再是冰冷的铅字,而是化为掌下的温度,与村民们的谈笑声融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