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7章 您摸摸这纹路,看看这做工,哪里粗糙了

陈砚墨目光炯炯,环视着家人,坚定地说道:

“我和爹负责收竹器,平日里挨家挨户走访,跟乡亲们谈合作。”

“爹手艺好,懂行,能看出竹器的好坏,价格也能拿捏得准。”

“我就跟着爹跑,多学多看,顺便拓展拓展人脉。”

他转头看向父亲,父亲微微点头,

敲了敲烟袋锅,目光中满是对儿子想法的认可。

“二弟和三弟负责傍晚捕捞鱼。”

“傍晚鱼群活跃,正是捕捞的好时机。”

“三弟,你在学校学了新型鱼饲料的配方。”

“咱就试着用起来,把鱼养得肥肥壮壮的。”

“品质上去了,不愁卖不出好价钱。”

“二弟,你掌舵稳,经验足,带着三弟,注意安全。”

陈砚墨继续有条不紊地安排着。

陈砚朗握紧拳头,重重地点头:

“行,哥,你放心,我和三弟肯定把鱼捕得又多又好!”

陈砚韬也一脸兴奋,拍着胸脯保证:

“哥,我一定把新型鱼饲料研究透彻,让咱的鱼比别家的都强!”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陈砚墨就跟着父亲出门了。

他们背着背篓,穿梭在村里的小巷间。

每到一户编竹器的人家,

父亲总是先细细打量那些竹席、簸箕。

轻轻抚摸着竹器的纹路,

嘴里不时念叨着竹子的材质、编织的手法。

陈砚墨在一旁认真倾听,

学习父亲如何辨别竹器的优劣。

“张叔,您这竹席编得可真紧实,竹子选得也好,韧性足。”

父亲笑着对一位编竹席的老人说道,

“我们想收一批竹器,拉到市集上卖,您这儿要是有现成的,我们按合理的价格收。”

“多合理?”

张叔警惕地眯起眼,

“上个月隔壁村收竹蒸笼,都给到六块一个了。”

陈砚墨赶忙上前,翻开随身携带的账本:

“叔,您看,竹席我们收六块,竹蒸笼六块,簸箕五块。”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

“而且我们是到您家里收,您不用费力气运到镇上。”

“您自己去卖,得攒够一定数量才跑一趟,还不一定能当天卖完。”

“我们天天来收,哪怕就一件也照单全收。”

“您每天都有现金流进账,多踏实。”

“话是这么说……”

李婶抱着一摞竹筛子从屋里走出来,眼神里满是期待,

“我这竹筛子编的时候,竹篾都是一根根精心挑的。”

父亲接过竹筛,对着晨光仔细查看编织的纹路,

竹篾间紧密得几乎看不到缝隙,点头赞道:

“婶子这手艺没得说!”

正说着,隔壁王伯匆匆赶来。

他瞥了眼还在掰手指算收益的张叔,没好气地说,

“要卖赶紧卖,我家里的还等着收了,别耽误工夫!”

陈砚墨的账本渐渐写满了名字。

下午,背篓里塞满票据,

父亲肩头的扁担被竹制品压得吱呀作响。

他们刚拐出巷子,就撞见国强倚在墙边,嘴里叼着草茎冷笑:

“收得欢实啊?过不了几天,有你们哭的。”

傍晚,陈砚朗和陈砚韬收网时,

惊喜地发现渔网沉甸甸的,费了好大劲才将渔网拉上船。

仔细一称,竟足足有五十斤鱼。

兄弟俩对视一眼,脸上满是兴奋,

陈砚韬擦了把额头上的汗珠,笑着说:

“二哥,新型鱼饲料真神了!”

当晚,陈家堂屋的油灯格外明亮。

陈砚墨把铜板倒在桌上,叮叮当当的声响里混着父亲的咳嗽声。

“今天收了二十三件。”

陈砚墨一边数钱一边说,

“就是国强那番话,总让人心里不踏实。”

陈砚朗猛地一拍桌子:

“管他呢!”

“我们傍晚捕捞了 50 斤鱼,这可是大丰收!”

他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陈砚墨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喜,随即冷静下来思考,很快便有了主意:

“那明天给王老板送 30 斤,剩下 20 斤我们也拿到集市卖。”

“现在竹制品和鱼一起卖反响不错,正好趁着这个势头,多赚些钱。”

“好!” 陈砚韬在一旁兴奋地附和,

“说不定明天集市上,咱们的鱼和竹制品能卖得更火爆!”

父亲看着斗志满满的孩子们,也欣慰地点点头。

烟袋锅里的火星在昏暗的油灯下明明灭灭。

恰似一家人对未来生活的希望,虽微小却坚定地燃烧着。

次日清晨,天还没完全亮透,陈家院子里就热闹起来。

陈砚墨和父亲将收来的几十份竹制品仔细整理好。

竹席卷得整整齐齐,竹蒸笼、簸箕和背篓擦得干干净净,码放在木车上。

陈砚朗则将三十斤鱼小心地装进木桶,

准备给王老板送去。

剩下的二十斤鱼用湿布盖好,也搬上了车。

陈砚墨跳上木车,握住缰绳,

吆喝一声,马车缓缓朝着集市驶去。

一路上,晨光洒在他们身上,映得每个人的脸庞都充满期待。

到了集市,这里早己是人头攒动,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陈砚墨找了个宽敞的摊位,和家人一起将竹制品摆放整齐。

木桶里的鱼也露了出来,活蹦乱跳的模样吸引了不少人驻足。

陈砚墨转身对父亲说道:

“爹,你等会负责收钱,我来卖。”

“咱今天得把东西都销出去!”

父亲点点头,从兜里掏出个布包,准备收钱。

“瞧一瞧看一看啊!”

“纯手工编织的竹席、竹蒸笼,结实耐用,价格实惠!”

陈砚墨扯开嗓子大声吆喝,见人渐渐围拢,他提高声调,

“竹制品单买 12 元一件,两件一起只要 20 元!”

“买任意两件竹制品还送一条鱼,鱼无论大小都可以,先到先得!”

这促销声一出,人群瞬间骚动起来。

很快,一个中年妇人走了过来,蹲下身子仔细摸着竹席,

“这竹席咋卖?”

“您看这竹席,竹纹细密,编得紧实。”

“单买 12元一张,要是和旁边的竹蒸笼一起买,两件才 20元,还能带走一条活鱼!”

“保准您用个三五年没问题!”

陈砚墨热情地介绍道。

中年妇人眼睛一亮,又看了看旁边的竹蒸笼,

“那这个呢?”

“这竹蒸笼蒸出来的包子馒头,带着竹子的清香。”

“两件一起买,比单买便宜西块钱,还能多一条鱼,划算得很!”

在陈砚墨的推销下,中年妇人最终买下了一张竹席和一个竹蒸笼。

这火爆的促销,引得人越聚越多。

有人拿着竹簸箕问价,有人盯着竹背篓犹豫,陈砚墨穿梭在人群中。

一边介绍竹制品的优点,一边从桶里捞鱼递给成交的顾客。

活鱼在人们手中扑腾,溅起的水花和人们的欢笑声混在一起。

正当生意渐渐红火起来时,人群中突然传来一阵骚动。

只见国强带着几个人气势汹汹地走了过来,眼神中满是嫉妒和不甘。

“哟,这是想把集市的生意都占了?”

国强阴阳怪气地说道,

“我看你们这鱼也不新鲜,竹制品做工粗糙,别在这儿骗人了!”

周围的人听到这话,原本打算购买的纷纷停下了脚步,投来怀疑的目光。

陈砚墨强压下心中的怒火,不慌不忙地掀开鱼桶上的湿布。

桶里的鱼立刻欢快地扑腾起来,溅起阵阵水花,

“大家看,这鱼都是今早现捞的,活蹦乱跳,新鲜得很!”

“再看看这些竹制品,每一件都是村里手艺人精心编织的。”

“您摸摸这纹路,看看这做工,哪里粗糙了?”

说着,他拿起一个竹蒸笼,展示给众人看。

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匠人挤进人群,拿起一个簸箕仔细端详,

“这簸箕编得好啊,竹篾粗细均匀,接口处紧密,一看就是老手艺人的活儿。”

老匠人的话让周围的人打消了疑虑,

人群再次沸腾起来,抢购更加激烈。

不到两个小时,几十份竹制品全部卖完。

木桶里的鱼也所剩无几,陈砚墨抹了把额头上的汗,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国强见状,脸色铁青,却也无可奈何,只能带着人灰溜溜地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