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王贾蒽不由自主的开始想起母亲当年对他说的话。
“皇上聪明绝顶,所以别搞那些小动作小聪明,要实实在在的办事,只有这样皇上才能够信任你,提拔你。”
“即使一时不得利,但是只要是你老老实实的干下去,皇上总有一天能够看到你的,一旦看到你,你以前的功劳就都有了。”
“别和朝堂上的那些王爷们争,你争不过人家,与其被人家打的头破血流,不如不争而争。”
现在想一想母亲的话,晋王贾蒽觉得是那样的有理。
别看现在自己没有党羽,也没有幕僚,但是就靠着这勤勤恳恳十来年,自己终于是得到父皇的认可了。
别看魏王贾藉,蜀王贾茵都是父皇喜爱的儿子,这些年来在朝廷上呼风唤雨,好像太子就从他们两个中产生,可是现在他们还是没有任何的实职。
而自己呢?一开始以王爷之尊到各部去干小吏的活,这些年六部他都转遍了。
朝堂上的文武大臣都认为自己已经没有希望了,没想到父皇竟然又把希望给了自己。
现在自己入内阁学习,虽然还是没有多大的权力,但是却能够更加了解整个帝国的运行。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父皇在培养自己。
想到这里之后,贾蒽激动的跪倒在地,向着紫禁城的方向连磕几个头。
而蜀王贾茵在接到这个消息之后却呆若木鸡。
这是他今天接到的第二个坏消息了。
第一个坏消息,是魏王很多部旧已经得到升迁,这说明魏王已经掌握了一部分兵权。
再加上晋王贾蒽。
这两位王爷都得到了实质性的进展,只有自己还在飘着。
难道父皇放弃自己了吗?这让蜀王贾茵感觉到非常的害怕。
接下来几天蜀王贾茵开始活动起来,特别是几个心腹大臣,也得到了他的指示。
因此,贾瑞在不久之后就接到了接二连三的奏折,都是在表彰蜀王这些年来的“贡献”。
接下来就是说希望蜀王也进内阁学习,以便蜀王能够在今后更加有能力为皇上效力。
贾瑞只是把这些奏折看了一遍,便扔到一旁了。
现在贾瑞已经放弃了贾茵,他把注意力集中到了魏王贾藉,晋王贾蒽身上。
贾藉这些年来一直在军中深耕,经过这些年的努力,他已经在最近取得了成果。
而贾茵呢!虽然一开始就得到了文臣的全力支持,但是却没有把握住这帝国真正的权力来源。
众大臣们送上来的奏折被贾瑞直接给留中了,并没有任何的批示,也没有给蜀王以任何的升迁。
大家都不是傻子,贾瑞的这次暗示再一次让朝中出现了变动。
那些已经投靠蜀王贾茵的人,现在开始慢慢疏远他了。
有一次,贾茵派府中的太监给一位大臣送信,好像是要让他办什么事儿,可是这位大臣愣是没有让蜀王府的太监进门。
由此蜀王贾茵的声势一下子就弱了下去,而他本人却没有就此放弃。
他亲自前往了贾薛蟠的府上,拜见了他的那位姥姥。
他想请薛姨妈出山,在贾瑞面前给自己说几句好话。
薛姨妈却非常的冷淡。
她现在年纪大了,都八十多了,而且家里的生活也不错,没必要再冒险了。
贾茵虽然是女儿的儿子,但是毕竟不姓薛。
因此贾茵只能是无奈的离开。
接下来朝廷上的大臣们又开始观望,想在贾蒽和贾藉之间重新选一个人投靠。
这些年来贾藉一直和军中的人打交道,对文臣们并不怎么友好,所以大臣们天然的就靠向了贾蒽。
而贾蒽这个人却太谨慎了,虽然很多文臣都开始给他抛媚眼,但是贾蒽却没有一次接住。
他知道,这个天下还是他父皇的,在父皇没有表态前,他不能有任何的妄想。
正是他的这个谨慎,就让贾瑞更加的看好贾蒽了。
在接下来的时间,贾瑞经常把贾蒽叫到养心殿,表面上是让贾蒽帮他看奏折,实际上是在考验和教导贾蒽。
就这样时间又过了几年。
这几年里,大家慢慢的也看清楚了,晋王贾蒽后来居上,已经成为了太子最热门的人选。
而以前的两个热门人人选蜀王贾茵已经彻底出局了,魏王贾藉还有些希望。
主要是,这些年贾瑞并没有收回魏王那些人的军权。
此时的贾瑞已经年近六旬。
他现在除了在乾清宫休息,就是去景阳宫贤妃那里。
至于说皇贵妃薛宝琴等人已经慢慢的失宠了。
对此薛宝琴也很无奈,她现在已经不是当年的小姑娘了,无论是身材还是样貌,都已经无法入贾瑞的眼。
而魏王贾藉,却不想就这么放弃皇位。
在他看来,自己已经掌控了很大一部分的军权,母亲又是宫中的皇贵妃,只要是再进一步,他就是太子。
可是看到父皇现在的样子,已经把眼睛全盯到了贾蒽身上,完全没有了自己了。
在这种情况之下,为了皇位,他再一次准备铤而走险。
要知道他可不是贾茵,贾茵虽然有很多的文臣支持,但是真正要能动用的军事力量几乎没有。
可是自己手底下可是有能争冠战的将军,从里面挑些人,弄不好,能够提前登基。
这个危险的想法一旦产生,就再也无法从贾藉的脑海中消失了。
最后,贾藉干脆就下定决心搏一搏。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他开始秘密的调动自己的人。
他把手下的有能力将军从边关或者是内陆,调往京城。
对于这一点,贾瑞很敏锐的发现了,不过贾瑞没有干预,甚至还给了他方便。
贾瑞的推波助澜让,贾藉认为他行事非常的顺利,安安的高兴了好长时间了。
这一年冬末,眼看就到了春节。
贾藉还像往常一样,进宫去给母亲薛宝琴请安。
这些年来薛宝琴已经放弃了成为皇后的想法。
她已经感觉到了,在贾瑞的心中皇后只有一个,那就是薛宝钗,谁也代替不了这个位置。
“娘娘,魏王求见。”
一听说儿子来了,薛宝琴很高兴,立刻就吩咐让魏王进宫。
有了薛宝琴的命令,魏王很自如的就进入到储秀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