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648章 新的竞争者

就这样,两位皇子在江南和西北开始了自己的外交活动。

两个人虽然没有经过系统的太子培养,可是他们的母亲都不是普通人,可以说博学多才。

再加上文华殿诸位学士的教导,这两位皇子表现出了合格的皇家气派。

而这两位的仪容也征服了很大一批粉丝。

特别是在江南的贾茵更是如鱼得水,因为薛家原先也是四大家族之一,而薛蟠现在是薛家的顶梁柱,又是贾茵的舅舅,自然全力帮自己的外甥了。

薛蝌虽然也想帮自己的外甥贾藉,可是在西北他们没有任何的势力。

那可是贾瑞的私人领地,所有军中事物任何人都不能参与,别看薛宝琴深受贾瑞的喜欢,但是她要是敢把手伸到军中,贾瑞就能立刻剁了。

贾藉这一次能到西北,还多亏了贾瑞偏心,不然的话,直到下一位皇帝登基才有可能接触军权。

当然了,贾藉一到军中,那些将军们就明白贾瑞的意思了,所以对这位可能将来的太子也很是尊敬。

不过,却没有一个人给贾藉送上投名状。

对此贾藉是非常焦虑的,只能是亲自出马,一个个拜访各地的将军。

可惜人家将军们虽然对贾藉很尊敬,但是一说到正题上就顾左右而言他,没有一个人敢给他表态。

最后贾藉没有办法了,只能是把目标转到了军中的小官身上,寄希望于这些人将来能够升上去。

对于这一点,上边的主将们虽然心知肚明,但没有一个人干预。他们就看着贾藉每天是早出晚归,和下级军官称兄道弟,喝酒聊天。

贾藉的这番行动还是有一些效果的,一些愣头青对于贾藉礼贤下士感动的是五体投地,恨不得立刻就把心挖出来让贾藉看。

就这样,半年时间贾藉终于是笼络了一批下级军官。

虽然这些下级军官无法调动军队,甚至有些身不由己,但是贾藉把希望寄托于将来,现在也不着急啊。

对于贾藉的一番操作,贾瑞还是满意的。

贾瑞不光满意贾藉,也对各级军官感觉到满意。

西北的高级军官没有一个人向贾藉表忠心,说明他们还是忠心自己。

而那些下级的小军官,贾瑞就管不了,再说这些人没有多少权力,他们要想掌权至少得十五年以后了。

而贾藉能够放下眼前,着眼于未来,这让贾瑞感觉到满意。

贾茵那一边就比贾藉收获大多了。

他在薛蟠的引领之下拜访了江南很多的主官,这些文官对于贾茵还是很满意的。

主要是因为他从小就接受儒家教育,同时也是嫡子,符合儒家的传承。

因此,等到贾茵回到京城的时候,江南很多官员已经投到了他的名下。

从这一年开始,贾茵的冰敬碳敬就,没有断过,而且其收拢的银钱是别的王爷的十倍不止。

贾藉手底下的都是小官儿,可没有贾茵的人那么有钱,虽然这些人每年也给加急送东西,但是都是些三瓜两枣。

可是贾藉对于这些送来的礼物都一一签收,并且给每个人都写了回信。

这让贾藉手底下的小官凝聚力更加强了。

不过由于手下的官员地位比较低,所以在朝堂之上,贾藉还是处于弱势的,只能是勉强的招架贾茵的进攻。

贾瑞对于两位王子在朝堂上的争斗几乎是视而不见,只要他们不闹出转子来,就由着他们二人斗下去。

贾瑞的表现让朝堂上的官员们甚至产生了一种误解,那就是斗胜的皇子,就有可能继承大统。

因此朝堂上的人也开始纷纷站队。

当然了,朝堂上的人都是科举出身,所以站到贾茵那一边的还是大多数。

因此,贾茵隐隐有了太子之名。

对此,薛宝琴非常的担心,她亲自出马,经常召集朝廷重臣的妻女,给她的儿子加急拉票。

薛宝琴现在在宫中就相当于皇后了,所以她的面子还是有人给的,因此也有些大臣三三两两的站到了贾藉这一边。

不过这些站队的大臣却没有一个是一方大佬。

向各部的尚书,以及内阁大学士没有一个人参与进来。

就连一心当太子少傅的徐标,也没有参与到两位皇子的争斗中。

当然了,其他表面上没有多大希望继承太子之位的王爷们,也不是省油的灯,也纷纷的在贾瑞面前表现。

毕竟,有枣没枣打三竿子,万一贾瑞一糊涂把皇位传给他们呢。

只有一位皇子一直在自己的府里安静的看着这一切。

他不是别人,正是良妃净尘的儿子晋王贾蒽。

这位晋王很少在贾瑞面前争宠,每次都是默默的站在墙角,看着眼前的一幕,就像是看戏台上的人演戏一样。

而贾瑞对于这位晋王看起来很少关注。

可是暗地里却也没有放弃对晋王的考察。

虽然他认为将来的太子会在贾藉和贾茵中产生,但是也给了其他皇子以希望。

在考察中贾瑞发现贾蒽虽然没有娘家做靠山,他的母亲也不怎么得贾瑞的宠,但是他却性格坚韧,每天里坚持读书,而且博闻广记。

而且这位晋王竟然经常深入民间考察农商。

甚至在京郊专门的买了个小庄子,每次下种,开镰,他都要亲自到场,并且参与到其中。

要说将来有那么一天,这些皇子们失去一切,唯一能够养活自己的恐怕就是这位晋王了。

就凭这一点,晋王贾蒽就从其他皇子中脱颖而出,成为了第三个候选人。

虽然在贾瑞的心中,他的地位还很低,根本比不了贾茵和贾藉,但至少入了贾瑞的眼。

因此,在几天之后的大朝中,贾瑞当朝下旨,让晋王贾蒽随朝学习。

贾藉和贾茵也非常敏感,他们敏锐地认识到,贾蒽也加入到了这场竞争中。

不过,两个人并没有把贾蒽放在眼里。

因为贾蒽母亲没有娘家做依靠,再加上他本人也很低调,所以大家都认为他就是个陪跑的,对大局没有什么干预。

可是,半年过后,大家都对这位晋王刮目相看。

因为在朝堂上论政的时候,这位晋王总是能够一针见血,指出各种措施的纰漏。

贾藉和贾茵虽然也能够办到,但是他们身后可是有大量的幕僚团的,而贾蒽可是孤家寡人一个。